|
绘制
雅琦 | |
本报讯
接到一个“欠费”电话,我市女青年柳某连续4天分9次给骗子汇款,被骗5万多元后才恍然大悟。办案民警提醒市民,无论对方说多大的事儿,只要是要钱的就得三思。
11月12日8时30分,高新区某村女青年柳某家里的固定电话接到一个没有显示号码的电话:自动语音提示柳某电话欠费2600余元。柳某按照语音提示选择人工服务。对方一名女子称,柳某在北京办理的电话已欠费2600余元。柳某说自己从没去过北京,更没有在北京开通过电话。对方称那很可能是柳某的身份证被人盗用了,还说有人用柳某的身份证办了一张银行卡,该银行卡涉嫌洗黑钱,并建议将柳某电话转接到“北京市公安局”核实。电话接通后,“北京市公安局”一名男子告诉柳某,有人确实用其身份信息办了一张银行卡洗黑钱,目前“北京市法院”正在受理此案。接着,对方又把电话转接到“北京市法院”。接通后,“法院”一名女子确认柳某涉嫌洗黑钱,并称洗黑钱犯罪可判刑7年;如果不想坐牢,须办理取保候审手续,需要向法院缴纳保证金56900元,对方还叮嘱柳某不要向家人说起此事。
柳某信以为真,但自己没钱,只好向亲戚朋友借钱。11月12日至15日,柳某把借来的钱,分9次通过其家附近的银行转至“法院”指定账户,共计56900元。
后来,柳某将此事告诉家人。家人报警后,才得知柳某被骗了。
办理此案的南昌路派出所民警介绍,犯罪嫌疑人利用人们害怕自己牵涉到案件中的心理精心布局,通常都会谎称受害人涉嫌重大洗钱案或贩毒案、黑社会性质案件等,并被网上通缉。但无论对方讲得多么天花乱坠、多么“为人着想”,只要其最终目的和钱有关,基本上可以断定其是骗子。公安机关在侦办案件中,会通过正常司法程序对公民的账户进行查询、冻结、扣押,并出示法律手续,依法传唤当事人,绝不可能“电话通知”。
(常书香 魏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