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方山,是河南省八大山脉之一,为伊河、汝河的分水岭。外方山地跨嵩县、汝阳两县,西部山脉与伏牛山相连,绵延170公里。外方山多名峰,最为奇特的是位于汝阳县刘店镇境内的佛陀山,它形如卧佛,山上有云居寺、云居石窟、古石寨等名胜古迹。
青山绿水隐巨佛
清清的汝河是汝阳的母亲河,秀美的板棚河是汝河最重要的支流。板棚河发源于岘山北麓,从源头到崖口为上游,从崖口到小店镇圣王台村为中游,从圣王台村到汝州市的板棚河、汝河汇流处为下游。
崖口位于刘店镇邢坪村南两公里处,其东为东西向的青山崖,其西为南北向的白草山,两山之间,形成狭窄的山口,这就是崖口,板棚河水就是从这里奔涌而出。
崖口之中有山路,顺此山路上行数十步,至崖口南侧,眼前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这就是曼妙静谧的青山湖。湖边多芦苇,水禽在芦苇丛中、湖面碧波间上下翻飞,羊儿在湖边静静地吃草。有多条小溪汇入青山湖,顺着每条小溪往大山深处走,就会发现有世外桃源般的山村人家、田园牧场。
从崖口往南望,是一座巍峨的高山,它就是岘山。这里层峦叠嶂,峻峰丛立,中峰尤为秀拔,扶摇苍翠。湖的西边是相对平缓的白草山,白草是止血良药,这满山如雪的白草,正是大自然的恩赐。
从白草山上东望,就会看到形如卧佛的佛陀山。这尊天然卧佛,首对岘峰,足朝青山,身长数里,如人工雕琢般生动逼真。看那卧佛托腮闭目,神态从容,那宽大的法衣,自然地遮住法身,雍容而合体。佛陀山是原始林区,这里的檞叶树、松柏树茂密而高大。但它并非是一座土山,而是一座石山,你看那古树的根从石隙中顽强地扎下,支撑着如伞如盖的葱郁树冠,不由得感叹生命的伟大。
天晴之时,佛陀山巅会飘着朵朵白云,因为山顶有喷泉,在阳光照耀下,水汽蒸腾,就形成了如梦般的云岚景观。春日花飘蝶飞,夏时苍山如黛,秋天檞林如染,冬天雪淞奇观,都是佛陀山不错的美景。
乱峰深处云居路
佛陀山半山腰,有一片开阔的平地,有百余亩,这里无砂石,土壤深厚,有泉一眼,四季长流,此地便是云居原。云居原上,有一座千年古刹,名曰云居寺。
云居寺属岘山古寺庙群的一部分,这个寺庙群在北朝时期就已形成,是汝河流域的佛教圣地。云居寺现存的古代遗迹,有明嘉靖初年立的《重修云居寺碑》、明代了禅祖师塔、明代石碾等。近年,山民重修寺院时,挖出大批古砖和瓷片,为唐宋遗物,可见此寺之古老。
了禅是云居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云居石窟的开凿者。云居石窟位于云居寺上方,从云居寺东的山路向上攀登数百个台阶,就到达云居石窟。石窟开凿在垂直的崖壁上,这个石崖的石质是汉白玉。
云居石窟不是石窟群,而是只有单个洞窟的小型石窟。石窟南的岩壁上雕刻着弥勒佛像,有题记为“正德十四年”,记载了石窟开凿年代是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石窟门宽两米、高三米,拱形,洞内面积约二十平方米,内有石雕地藏王菩萨像,佛像端坐于莲花台上。弥勒佛像、地藏王菩萨像,比例适当,仪态传神。
明代是洛阳石窟造像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龙门石窟纪年造像记中最晚的一品,是位于潜溪寺附近的21号龛内的《张一川造地藏王像记》,刻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但是,此龛内的地藏王像已不存,在研究此龛时,同期的云居石窟就可提供重要参考。
古代板棚河水量较大,可以行舟,而又邻近洛阳通荆襄大道,故交通便利,来游览云居寺的名人众多,最著名的是白居易。他晚年居于洛阳,喜欢到南部山区访僧参禅,他在云居寺作诗两首。其《游云居寺赠穆三十六地主》云:“乱峰深处云居路,共蹋花行独惜春。胜地本来无定主,大都山属爱山人。”《云居寺孤桐》云:“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山僧年九十,清净老不死。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
古石寨中兵事起
青山湖周边,四山合围,成为一座自然山寨,古称古石寨,因为山村分布在深山沟壑之中,又称古石沟。山寨既以古石名之,它就一定有一段沧桑的历史。
周平王东迁时,将其少子烈,封为汝坟侯,食邑在汝河流域。赤狄击败汝坟侯国,设王庭于此,汝坟侯国迁往青山崖、岘山一带,筑板棚、石屋而居,这就是板棚河、古石寨这些地名的来历。
白草山之西,为古代洛阳通往荆襄的驿道,唐宋时设有军事要塞白草坞。白草坞依托古石寨、岘山等山峰,形成控制驿道的咽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其位置,就在今天的白草寺村,此村有另一条山路可进入古石寨。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冬,金军攻克洛阳和各县,攻占了白草坞。伊阳(今汝阳)豪杰翟兴与其子翟琮,翟兴之弟翟进,在洛阳西南部山区开始募集义兵数千人,组成抗金武装,人称翟家军。次年三月,翟家军收复了洛阳、伊阳县城和白草坞。
金将完颜宗翰闻讯,率大军西进,兵围洛阳,翟进率众突围,完颜宗翰派兵追赶,翟兴在白草坞大破之。此后,翟家军以白草坞为根据地,浴血豫西。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二月,中原已全陷于敌,金军围攻翟家军在伊阳的最后三个据点,即古石寨、白草坞、凤牛山寨。义军寡不敌众,翟琮被迫带数万民众突围,撤退到南宋境内的襄阳。
民国时期,豫西诸县土匪横行,其焰甚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乱世,古石寨仍有琅琅书声。王伯明《剿匪笔记》说,十月十五日,他们在古石寨一山村,“天晚止宿,村人为余下榻,一乡塾间,塾中课艺,犹是八股、律赋”。虽然已废科举多年,但新式学堂尚未在这些山区开办,因此传统私塾仍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