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平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我市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十三五”末必须实现的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省、市、县签订了年度环保目标任务责任书,立下了“军令状”。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强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我们要咬定目标,综合运用法治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行政手段,统筹抓好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综合治理、久久为功,彰显一个城市的“生态定力”。
应该看到,一方面,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是个硬性任务,广大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也越来越关切,另一方面,幻想毕其功于一役、“一冲锋就能解决”,不切实际,故而“心要热,头要冷”。在确保“生态文明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洛阳方案”中,既有“统筹推进、标本兼治”的战略,又有“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的战术,更有“综合治理、久久为功”的定力,这是真正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谋划解决生态问题,是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精准思维的综合体现。
决定生态环境建设难以速战速决的原因是多样的——
其一,生态环境本身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大气、水、林、土壤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必然会产生连锁反应,破坏整个生态系统。这就像是面对一团“乱绳”,处理起来极为复杂,而“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
其二,我们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像一个人长期透支身体,积劳成疾,多病缠身。正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环境治理、生态恢复有其客观规律,只能遵循,无法超越,解决起来得有耐心。
其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等密切相关,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如果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不改变,那只能是“烟囱不倒,空气难好”;如果科技创新尤其是与环保相关的核心技术不突破,那么生态上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就难以根治;如果生活方式不改变,污水乱排、垃圾乱丢,那么即使河流治理了,水质也难有根本性的改变……解决这一切问题,都需要大智慧,更需要时间。
事实上,从发达国家和发达城市的经验来看,治理生态环境都是既“下猛药”,也“做慢功”。从1975年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含量0.050毫克/立方米,减少到2010年的0.021毫克/立方米,日本花掉了30多年时间;从1952年的“伦敦雾事件”,到1980年雾霾日下降到5天,伦敦用了近30年时间;从1943年雾霾大爆发,到2007年空气达到清洁标准,洛杉矶用了60多年时间。
一言以蔽之,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对此,有的同志可能要说,既然是“持久战”,现在能不能容我喘口气?答案是:不能!生态问题的严峻,已经不允许我们有丝毫的懈怠,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统筹推进、标本兼治,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综合治理、久久为功,探索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洛阳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正确处理好长远的“持久战”和当前的“攻坚战”之间的关系,面对当前紧迫的环境问题,要拿出冲锋陷阵的果决,尽快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并且保持日日抓、月月抓、年年抓的劲头,抓出碧水蓝天的“量变”,继而抓出绿色发展的“质变”。这对我们在生态建设上落实好坚持依法治理、突出改革创新、强化项目建设等要求,形成了全新的考验。
骨头很“硬”,任务更“硬”,来不得轻松投机。
真正“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并非易事,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就是洛阳不可动摇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