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版:读 家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7年3月8日 星期
好书推荐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丛书出版

以小知大 传承文化


近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图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的通识读本——《中国文化二十四品》丛书出版。

该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的通识读本,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哲学、传统宗教、科学技术、古典文学、传统艺术等内容,深入浅出地勾画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本书分二十四册,由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南开大学教授叶嘉莹担任顾问,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十多所知名高校的学者。作为通识读本,丛书中许多内容读来饶有情趣,我们从中《风土人情——民俗与故乡》《采菊东篱——诗酒流连的生活美学》《花雅争胜——南情北调的戏曲》摘编了部分精彩段落,以飨读者。

宋太祖:中国足球史上

最牛球员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太祖蹴鞠图》,描绘了宋太祖赵匡胤与群臣一起蹴鞠玩乐的情景。

明人唐文凤《题蹴鞠图》诗中说明,画面前方正在踢球的两人是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后排四人是大臣赵普、楚昭辅、党进、石守信,估计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一届“国家队”了。此图说明蹴鞠是宋代初年军中之乐,是宋朝开国皇帝和贵族都喜爱的活动。

蹴鞠就是踢球,据传是黄帝创造,至迟在战国就已经流行。从“鞠”和“毬”的字形就可以看出球的形制:最早是用毛结成,后来用毛填充皮囊而成。唐宋时期有了充气的皮球——传世的宋代蹴鞠图画证明其与今日足球相去不远,所以宋代而后,就有人把蹴鞠叫踢气球。

蹴鞠具有检验、锻炼士卒战斗素质的功用。作为军中之戏,能够“因嬉戏以讲练”,也就是寓战于乐,自然能广泛流传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葆有活力了。

不止军队,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对蹴鞠表现出了十足的喜爱。蹴鞠盛极于唐宋。在宋代,出现了专门的民间踢球组织——圆社(踢圆的社团)。

大概是气球出现后,“鞠”的重量轻了,加之规则的变化,于是出现了女子蹴鞠。宫廷、平民家还有妓馆,都可以看到蹴鞠的景象,前述的圆社就可以接纳女子。圆社中以技艺高下分诸色社员为各等级,最高者被称为校尉,其中就不乏女校尉。关汉卿有散曲《女校尉》单说女子蹴鞠之美:“蹴踘场中,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款侧金莲,微那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

围棋:百棋之祖,雅俗同好

围棋与琴、书、画合称文人四友,是古人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隅。它创制于我国,是目前有文献记载的最古老的棋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棋”就直指围棋,后来游艺凡占了一个“棋”字的,都是它的小后生。可以说,它是百棋之祖。

围棋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早在春秋时期,孔夫子就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可见孔子承认围棋作为消遣,也有其益智的功能。古人围棋,上至深宫、庙堂,下至市井勾栏,雅俗同好,不分贵贱。

围棋另有许多别称,很有趣味。《世说新语》写道,名士王坦之把围棋当成是坐而归隐,奇僧支道林认为围棋是以手清谈。“手谈”“坐隐”流传千古。

《述异记》讲的是晋代王质上山采樵,观数小儿围棋,不知落子之间,人世百年已过。回过神,来时所持的斧头,木把儿已经腐朽了。“烂柯”于是成了围棋又一别称。

围棋在中国古人手中,是才思的流露、逍遥的象征,主要的功能还是娱情遣兴、彰显风度。一局终了,讲究“失不为悴,得不为荣”,很显涵养。如谢安围棋赌墅、手谈却敌,那是何等的潇洒从容、自在不迫。

中国古代戏曲起源于巫术活动?

傩仪,在殷墟卜辞中已有记载。傩仪盛行于商周。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

傩仪作为古代巫术活动的一种,与中国戏曲的起源有着紧密的关系。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所著戏曲研究专著《宋元戏曲史》中,就对这一现象有深刻的思考。《宋元戏曲史》第一章“上古至五代之戏剧”开篇即提出:“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自王国维以后近百年来,不断有学者试图从巫觋或宗教祭祀的角度考察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及其历史发展。

现代人之所以把巫觋或宗教祭祀与戏剧起源联系起来自有原因。先民深信,万物有灵,山川湖海、花木虫兽都有“灵魂”,当实体的物质、肉体生命毁灭或死亡后,其“灵魂”仍然不灭。人们如果希望祈福避祸,则可通过“巫”(在世界其他地区这种人被称为“灵媒”或“萨满”)与鬼神进行交流。巫觋“装神弄鬼”,非常类似戏剧的“扮演”。

在各种巫术活动中,傩仪因其公开性和公众的普遍参与而特别引人注目,历代相关文献记载最多,也最为翔实。傩仪中巫人头戴面具、手执兵器以驱邪祟的仪式内容始终未变。

20世纪80年代,文化系统大量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的大型科研项目《中国戏曲志》编撰启动,研究人员在各地陆续发现了各种形态的傩(戏),这些被发现的傩戏后来大多被冠以地域性名称作为当地“剧种”受到关注,如傩堂戏、桃园戏、阳戏、地戏、梓潼戏、关索戏、端公戏、僮子戏、赛戏、对戏、跳五猖、香潼戏、师道戏、铙鼓杂戏、坛戏、洪山戏、嚎啕神戏、藏戏等。此后国内相继召开多次傩戏会议,傩戏作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中国戏曲源于巫觋说也不断得到回应。

类似伏羲女娲

造人的神话有40多个

情人节来自西方,不过情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是跨越空间和时间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伏羲和女娲堪称中国最早的“情人”。

出土于新疆阿斯塔纳的《伏羲女娲图》,就表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的形象。图中男女二人,均微侧身,面容相向,各一手抱对方腰部,另一手扬起,男手执矩而女执规;男女下半身均为蛇形,互相交绕。整个画面空间辽阔,显示了伏羲女娲作为人类始祖的崇高意味。

伏羲手里拿的是尺子,称“矩”,是用来丈量的。所谓“丈夫”,注重“丈”字,指的是拿着尺子的人在丈量。在田里干活,要量有几亩地,这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女娲手里拿的是规,这是女人拿的。拿“规”是用来研究天象的。中国最早的历法就叫“女娲历”,就是用来立法的。

古史传说在远古时代,华胥氏踩了巨人足印,感应受孕,生男名伏羲,后又生女叫女娲。遭遇大洪水,只有伏羲、女娲两兄妹躲在葫芦里得以存活下来,兄妹结为夫妻,结婚生子,延续了人类的血脉。后世在许多古代墓道和石窟的壁画中,都有伏羲与女娲交媾图,皆为人首蛇身,两尾交缠。

这种兄妹结为夫妻的故事,在其他的一些民族中都有类似的传说。闻一多曾在《神话与诗·伏羲考》中收集了四十几个类似伏羲、女娲的造人神话故事。 (据《南京日报》)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