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版:专 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
中共洛阳市委党校 吕海霞

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的核心议题就是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洛阳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进行安排部署,为洛阳发展明确了目标,勾画了路线。这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洛阳的战略定位,是对洛阳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更是洛阳继“一五”计划以来迎来的又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

经过多年的发展,洛阳已经形成了具有带动性的主导产业和特色鲜明的创新行业,这些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的集聚与协作使洛阳客观上具备了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但是,产业结构不优、新动能不强、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洛阳发展。要打造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就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基础、完善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抓住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洛阳片区、河南自贸区洛阳片区,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等重大机遇,着力打造军民融合发展的“洛阳样板”,最大限度释放政策叠加效应,顺应市场发展方向,结合洛阳产业基础,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引领、特色产业为亮点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产业链条逐渐延长,技术结构日趋复杂,专业化生产的要求不断提高,产业协作越来越紧密。洛阳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必须顺应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总体要求,在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持续提高高端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的比重,不断增强在供应链上的整合能力和优势地位,增加附加价值和社会效益。依托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明晰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集聚关联企业,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既分工明确又协作紧密的经济生态。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够成为增长极的区域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洛阳现有部省级科研院所1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各类研发机构900余家,高等院校8所,专业技术人员18万余人,在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科技领域具备全国先进水平,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接下来,洛阳要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全面合作,支持建设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等创新创业载体,通过股权激励、市场定价等方式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

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创造良好的区域投资环境,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加快洛阳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高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供电、通信、污水收集和垃圾处理的普及率。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化道路交通网络,逐步实现立体交通,加快海绵城市、“宽带洛阳”“智慧洛阳”建设。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在呼南高铁洛阳支线项目落地的同时着力完善“三横”(郑西客专、陇海铁路、三门峡至洋口港铁路) 、“一纵”(焦柳铁路) 、“四城际”的铁路网络。依托连霍高速和二广高速形成的十字形高速公路骨架,谋划建设“三横三纵三环”高速公路网。加快洛阳机场二期建设、三期规划,大力拓展国内航线,形成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航线网络布局,并积极开辟国际航线。

洛阳要发挥优势、率先发展,就必须围绕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将“9+2”工作布局与新战略定位对接,以“9643”合理有效投资行动计划为抓手,把洛阳真正建成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辐射带动广的新的增长极。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