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洛阳·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0年10月14日 星期

给磨机装“大脑”的“后浪”们


编者按

进入“十三五”以来特别是一年多来,我市上下牢记嘱托、砥砺前行,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行。其中,新经济、新业态亮点纷呈,我市企业在互联网经济、智能制造、文旅融合发展、农业新业态、生物医学等方面屡有突破,在中国乃至世界叫响了“洛阳制造”“洛阳品牌”。其背后,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90后、95后的身影,他们敢于创新、勇挑重担,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绚丽篇章中奏响了青春之歌。今起,本报开设《新经济 新业态 新出彩》栏目,敬请关注。

一组组设备运行参数,上传到工业物联网的“云端”,从非洲的刚果(金),从南美洲的巴西,从欧洲的俄罗斯……传输至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客户服务部的巨型屏幕上,瞬间,数据“变”成一帧帧清晰的图像,实时显示着在全球各地运行的近2000台大型磨机的工况细节。

人在洛阳坐,却能对这些遍布世界的“中信重工造”了如指掌,全赖给大磨机装上了“大脑”。

走进中信重工科技大楼,乘电梯来到第22层,一个绿植环绕的开放式工作区,就是给磨机装“大脑”的“后浪”们的创新主战场。

这个平均年龄仅有28岁的26人团队,隶属中信重工创新研究院,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智能化专项团队。

数字化智能制造时代,智能化产品、智能化服务,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制造行业的产品及服务盈利模式,推动“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矿山产业等传统动能的转型升级,正在成为破解中信重工高质量发展梗阻的有效途径。

正是基于此,围绕面向客户提供智能化主机装备、智能化生产线解决方案以及提供支撑的物联网平台建设三方面研究的“智能化专项”应运而生。

创新研究院院长弯勇告诉记者,专项团队荟萃了公司各个专业的精英,“讲得通俗一点,他们的工作就是给磨机装上‘眼睛’‘耳朵’和‘大脑’,让磨机变成能看图、能听声、能感知、能推断、能决策、能联网的智能磨机”。

经过10余年快速发展,大型矿用磨机已经成为中信重工的核心产品。中信重工凭借大磨机国内市场80%的占有率,一举成为中国首批单项冠军制造企业之一。

但是,如何从“核心制造”向“核心制造+综合服务”快速转型?

物联网、大数据、基于5G技术的AI等先进智能技术的发展,突破了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给“千万吨级矿山粉磨装备智能控制技术开发及工程应用”提供了平台、创造了机遇。

围绕磨机智能化,矿石粒度在线检测、衬板磨损在线检测、半自磨机智能控制,以及选矿设备全生命周期服务、基于物联网的大数据分析及预防性维护等一系列新业态,在中信重工不断催生、落地。

专项团队研发组成员,留学法国、学传感器专业的李文博,是一名在图像识别技术新领域耕耘的90后。

“在这里上班很快乐!”性格直爽的李文博说,自己2018年加入团队,当时没想到在国企竟然还有这么好的创新土壤,“不论资排辈,谁有好的创新点就按谁的来,大家沟通良好,有一种团队合作精神”。

李文博很勤奋。接手的第一个科研课题“矿石粒度图像在线分析仪”,仅用一年就结出果实,顺利申请了软件著作权。“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了产品,当然很兴奋了,但当时并没有想到要庆祝一番,因为这样的成功,在我们团队里再正常不过了。”这个女孩笑着说。

不过,李文博也有不顺的时候。她讲了刚入职时的一个小插曲。

那是一个第一代产品,没有先例可循。年长于她的马工,已经进行了多年理论上的研究。马工提出的研发要求近乎苛刻。李文博曾偷偷对自己说:“这根本做不到哇!”攻关的日子里,极为严谨的马工连续工作了好几个星期,连着失败十几次,整个人都有些恍惚,但就是靠着这股较真劲儿,难题最终被攻克。

“产品做出来了。识别一张图像的时间,由7.2秒减少到0.19秒。这就是坚持不懈的结果。”李文博说,自己学到了很多。

与李文博不同,出生于1995年的陈旻昊,把自己的创新天地设在了磨机运行现场。

有了前方的第一手数据,后方的“李文博们”才能点燃大脑里的创新火花。团队成员谭文才告诉记者,学计算机专业的小陈,一年到头不是在现场,就是在赶赴现场的路上。

最北到中俄边境小城黑河,最南到云南文山,磨机安装在哪里,陈旻昊的足迹就留在哪里。大兴安岭茂密林区,手机没有信号的无人区,一片泥泞的采矿场,四面漏风的工棚……带着笔记本电脑在一个个现场聚精会神工作的陈旻昊,迅速把自己磨砺成团队的一名主力。

今年上半年,专项团队完成矿山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方案规划,并投入使用,可向全球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高效能磨矿系统解决方案和综合服务。

业内人士评价,这是矿山领域真正向全流程智能化、系统互联互通迈进的重要标志。

“我们的工作就是让矿山生产变简单。”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刘俊给出了矿山智能化工作的定义,他告诉记者,90后的“后浪”们是中信重工智能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和创新源泉,是公司的希望。

目前,中信重工千万吨级智能磨机已在国内外市场取得40余个现场工业应用,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带动上下游新增产值近30亿元。

本报记者 赵志伟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