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大雪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祥地,洛阳有不少与节气有关的故事。最近,有市民发现,在刚刚改造完成的周王城广场南广场上,新增了一处“圭表测影与二十四节气”的景观设施,它跟洛阳有什么关系?背后有哪些历史故事?
记者在周王城广场南广场看到,这处新增的景观为一座方形平台。平台中央立着一根金色细柱子,柱子下方,向北延伸出一把金色“尺子”。以柱子为圆心,平台上刻画着数个同心圆,从圆心到圆周连成的直线,把这些同心圆细分为若干区域。在圆周最外部,依次序刻有“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对应的圆内区域则标有该节气在一年内出现的月份。
“这根细柱子名为表,地上的‘尺子’叫作圭,这里展示的,是我国早期的一种天文观测方法。”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周文化专家张灵威介绍,西周初年,周公在营建成周城(即洛邑)时,发明用“土圭测景(通‘影’)”来寻找“地中”和确定冬至、夏至发生的准确时间的科学方法。周公用的是土圭木表,后世在使用时渐渐演变为石圭石表,这个方法就被称作“圭表测影”。
周公是怎样用这个方法确定洛阳是“地中”的呢?张灵威解释,我国处于北半球,冬至那天,白天最短,日影最长;夏至那天,白天最长,日影最短。《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南则景(影)短,多暑;日北则景(影)长,多寒……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乃建王国焉。”周公认为,夏至那天日影长“尺五寸”、冬至那天日影长“丈三尺五寸”的地方就是“地中”。经过测量,洛阳也就被认定为“地中”。
记者注意到,在复原展示的“圭表测影与二十四节气”景观中,地上的圭被刻上了精细的刻度,其中一侧为周代尺的刻度,另一侧则是我们现在使用的长度刻度。张灵威说,周代一尺约合现在的23.1厘米,测日影用的表长“八尺”,即184.8厘米。元代时,天文学家郭守敬在登封效仿周公建造了一处测影台,现在仍能看到其遗址。
实际上,用圭表来观测日影长度变化寻找“地中”的实测方法,不仅为求得“地中”、营建洛邑找到了最佳地点,还为“二十四节气”的确定奠定了科学基础。张灵威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确立从西周初年周公“土圭测景”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历法节令。
如果您对它感兴趣,不妨到周王城广场看一看吧!
本报记者 智慧 通讯员 高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