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是个传奇。
他并没教过我,我对他的了解,来自一次报告会,来自同学们深情的讲述,来自他一篇篇公开的日记。
第一次见他时,我还是14岁的学生。他应邀去学校作报告,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个无法站立的农村娃,却夺得当年全市高考文科第一名;就是这样一个瘦弱的男孩,破茧成蝶后向当年背他上厕所的所有老师,挨个鞠躬致谢!
所有的励志,都以苦难开头。
作为家中长子,一出生他就被赋予了比同龄人更多的压力:白天放学后,要拖着残腿跟父母去田里做力所能及的农活;夜晚,还要照顾三个弟妹和瘫痪在床的奶奶,炕烟叶到深夜,好好睡一觉、好好看会儿书都成了奢侈……
在苦难中长大,他不仅生出了一双不畏风雨的翅膀,还有了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1982年偃师发生特大水灾,一夜之间他所在的村庄,挤满了惊慌失措的逃难农民。那些日子他不仅跟着大人忙前忙后给灾民弄吃的,还在一个雨夜摇着轮椅走遍大街小巷,寻找一个素不相识的男孩,只因“他和我一样是瘸子,担心他没饭吃没地方睡”。
自己淋过雨,深知冷雨之苦,所以有一点能力总想给别人送把伞。
很羡慕我几个同学,有幸成为李老师的学生。闲聊中,他们向我讲述最多的除了他组建的免费理发室、芳草文学社,还有他对传统语文课的改革创新,课前演讲、时事评论、圆桌论辩,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开阔了学生视野,为他们以后走得更远打下了基础。如今人到中年的他们说起学生生涯,依然对李老师充满崇拜与感恩。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命运对他有过不公,但命运的鞭笞没有增加他的戾气,反而让他更深地体会到了底层人的艰辛,更加勇往直前。在家乡谋得一个老师职位后,他走街串巷收集民情反馈民声,报答乡亲当年照顾之恩;他所在的学校因合并取缔,他更是呕尽心血,编辑出版了建校以来第一本校史,为散落各地的师生保住了珍贵的资料;他精心呵护着废弃校园里的一花一草,只因那是他的母校……
一条腿能走多远?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悄无声息走进了很多人心里,两鬓斑白的学生记得他,父老乡亲感谢他,甚至连素不相识的人都想认识他。
当我深夜翻看他一篇篇公开的日记,忍不住想写写他时,他淡淡地说:没必要。我就一普通人,在无效的劳作中消耗了一生,就像那个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