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洛浦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3年10月12日 星期
心香一瓣
故乡的月亮
□李雅红

今年的中秋恰与国庆相连,难得的八天假期,可天公不作美,中秋节前就开始下雨,不由得担忧今年的中秋能看到月亮吗?黄昏时分,连绵的雨竟神奇地停了,仰望雨洗过的天空,月亮清清亮亮地悬挂高空,深情款款地望向人间,似在准备接受人们的欣赏、祭拜。

月亮,作为自然之物,人们赋予它情感和文化内涵源自周朝。那时帝王们就有春祭日、夏祭地、秋祭月、冬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和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即祭月。初时的祭月是定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那天,后为保证祭月时有圆月而改至中秋。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习俗由宫廷传至民间,每逢中秋夜家家户户都要设香案摆上月饼、水果等供品祭拜月亮,至唐宋时这种风俗更为盛行。

那时的人们中秋之夜为了望月、赏月、拜月而建起了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甚至以诗词颂月、以妙笔画月,尤其是嫦娥和玉兔的故事为中秋月赋予了神秘的色彩,令人对月亮有了无尽的情思和遐想,文人雅士们月下饮酒赋诗作画,以月抒怀,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最早描写月亮的诗作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月出》,作者望月怀人、爱而不得的惆怅,带着一种伤感的美,自此月亮作为美好愿望的象征成为诗人笔下赞美、吟诵不尽的主题。

在诗词兴盛的唐宋时期,咏月的名诗佳句数不胜数。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首首凭月抒发作者思亲之苦、怀乡之情的千古绝唱流传至今,每每读起都有种与古人共享一轮明月的曼妙之美,也会有前不见古人的伤感与落寞。

每次望着秋月,思绪都会飘回到童年的中秋节。那时每逢中秋之夜,家里都要面对圆月摆上供桌,桌上摆放的有从自家树上摘的石榴、苹果等水果,还有诱人的月饼。说诱人是因为当时物品的缺乏和生活条件的限制,月饼还是稀缺之物,尽管那时的月饼样式单一、品种单一,却是孩子们期盼中秋节的最大念想。祭拜完毕大家开始分发供品,期盼已久的我们虽然只分得一小块月饼,却高兴不已。有时我们边吃月饼边听奶奶讲述月奶奶的故事,常常好奇地睁大眼睛寻找嫦娥和玉兔的身影,看到影影绰绰的影像都兴奋地喊着“看见了,看见了”,然后欢呼雀跃地跑出家门,叫上等待已久的伙伴,去享受明月下的快乐游戏,过家家、捉迷藏、坐在麦垛上唱着悠扬的歌……

现如今月饼越做越精巧,馅料种类也越来越多,但总觉得不如儿时的好吃,心里挥之不去的是那明月下的拜月仪式,那远去的童年时光,那悬在心中始终不能忘怀的故乡的月亮。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