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在老师们之间流传着。
汤老师和蔡老师——当然后来称汤局长和蔡校长了,他俩的姻缘是借着一个玩笑,爱在一起,最后走上红地毯的。
1981年,他俩从不同的师范院校毕业,分配在同一所高中任教。蔡老师身量高挑,眉眼如画,是校园里一朵灼灼的桃花。她自小在部队大院长大,柔美之中又带着几分英气,更是招人怜爱。
学校设有教师餐厅,就餐的老师,大多是一群没有结婚成家,也不想回家面对父母叨叨的年轻人。餐厅里充满欢声笑语,青春洋溢,眼波流动之中,也有一些爱意的朦胧。
一日,排着队打饭,汤老师在前面的位置,掌勺师傅给他盛了汤,他一看炒的土豆菜是他不想吃的,就随口说一句,我不要菜。说的人无意,旁听的人却产生了联想。
汤老师后面是蔡老师,蔡老师后面是莫老师。莫老师轻笑一声,低低地说,我要菜。蔡老师的脸,腾地红到了耳根。轮到蔡老师打饭,她扬声说,我不要汤。
这一声,是扬给刚转过身去,还没离开的汤老师听的。汤老师突然明白,蔡老师说的汤,不单指汤,还指自己,而自己刚才脱口而出的“菜”,无意中合了蔡老师的“蔡”。
汤老师本来就爱开玩笑,他趁机转回身说,我要菜要菜,不要馍(谐莫老师的“莫”)。说着,还冲莫老师挤挤眼。莫老师也开玩笑说,我也要菜要菜,不要汤。
别的老师都笑,这“汤菜馍”仨人,是在开玩笑?还是在借“汤菜馍”表白什么呢?
“汤”与“莫”,谁能得到“蔡”呢?大家都饶有兴味,拭目以待。
此后,这个“要这不要那”的玩笑话,在餐厅里,像橄榄球似的传来传去,时不时带起一波又一波的欢笑。
汤老师与莫老师,都一样的农村家境,一样的高个头,一样的本科学历。要说不一样的,那就是性格与爱好了。
汤老师风趣幽默,他大约早对蔡老师有意,于是趁着这个玩笑的东风,决心把爱情进行到底。他时常在打饭时,大声要菜,还坐在蔡老师对面,拿筷子挑着菜说,这菜好吃呀!蔡老师和他叮叮当当过招,拿勺子舀点汤说,这汤难喝啊!
莫老师在旁边也插科打诨。时间久了,倒像一个观众,渐渐退出了三人戏。他更乐意看他们两人过招。
眼见着,汤要了菜(蔡),菜(蔡)要了汤。他们走上了红地毯,开起了小灶,再也不来餐厅打饭了。
没多久,莫老师也有了自己的“菜”。女友姓柴,柴虽然不能吃,但柴火温暖,可以蒸馍。他们也走上了红地毯,开起了小灶。
“汤菜馍”的事儿,成了故事。餐厅里,玩笑话成就的爱,像岁月深处一代人青春的流苏,依旧散发着光泽。
人世间的相识与相恋,有千千万万种方式。朋友,你是借着哪一种,与你的另一半爱在一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