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遍布城市的各类小店是承载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微细胞”,是城市烟火的“晴雨表”。近日,“洛YOUNG小店”首批入围名单出炉,这200家小店分属“文化小店”“品质生活”“美学手作”三大类。自即日起,本报开设《访“洛YOUNG小店” 品城市烟火》栏目,带您了解身边的“洛YOUNG小店”。敬请关注。
春节假期,位于西工区王城广场旁的笨爸爸工房十分热闹。
笨爸爸工房项目源自阳光社工机构的“社区父性教育陪护计划”,于2016年创立,致力于借助木工课程引导爸爸参与养育,从而解决父爱教育缺失造成的儿童心理问题等社会问题。近日,郭晓利、张旭健夫妇讲述了项目背后的故事。
42岁的郭晓利家在新安县,大学读的是教育管理和心理学两个专业,毕业后前往广东,成为中山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第一批社工。在那里她遇见了张旭健,两人于2005年结婚,并生下两个女儿。
由于工作缘故,长时间的离家让张旭健与孩子们的关系变得疏远。一次,郭晓利出差,她把两个女儿交给丈夫。等郭晓利出差回来,女儿兴高采烈地展示她们和爸爸制作的八音盒。小小的八音盒改善了父女关系,也让郭晓利茅塞顿开:何不开个木工房,让更多爸爸带孩子做木艺,在互动中改善亲子关系。
回到洛阳定居后,郭晓利、张旭健决定建立笨爸爸工房。2016年6月,在洛阳阳光社工机构的支持下,全国第一个父爱空间在洛建成,该项目采用“木工+社工”方式,以亲子木艺为媒介,为爸爸和孩子提供高质量陪伴的空间。
项目启动初期,资金成了难题。“我们得到了社会公益平台和有识之士的帮助。”郭晓利说,前期做公益活动积攒的口碑,让笨爸爸工房在网上受到关注,“恩派公益”、中国好公益平台等国内公益组织及时给予了资金支持。
“针对亲子问题,他们勇于创新,并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方案。”郑州某单位负责人专程到洛阳调研,向张旭健夫妇提供了资金,并将笨爸爸工房项目成功复制到郑州。
通过线上、线下引流,笨爸爸工房得到了广泛认可,主营业务包括三大部分:“父爱教育”(笨爸爸父爱空间),专注于服务4至14岁的孩童及他们的父亲,以父爱木工课为载体促进父亲回归家庭;“木艺教育”(笨爸爸工房),充分发挥木艺教育在父爱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幼儿木艺课堂、小学木艺课堂等,促进青少年身心成长;“文创教具”,为需定制特色文创产品和教具的各类组织及机构提供工具箱、榫卯机关盒等。
如今,笨爸爸工房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该项目获得“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社企”“中国金牌社企”等数十项荣誉,在北京、香港、澳门等地建有60多个项目点,累计服务超过10万个家庭。
洛报融媒记者 孟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