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幸福且幸运的一代,历经过贫寒时的风霜雨雪,又沐浴着富足生活的阳光;感受过落后带来的沉重艰辛,也享受着时代前进的发展成果。从曾经为了吃白面、穿新衣而盼过年,到如今平常日子也像过年,因而对过年逐渐看淡,然而在蛇年春节,我的过年观念被再次刷新升级。
从今年开始,延续3000年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已不仅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去年12月,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联合国大会已将春节列为联合国假日,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假日,全球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春节民俗活动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中华文化引燃全球“春节热”,这多么令人骄傲和自豪。当我深情地回望春节,才发现春节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是如此丰富。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述职”的日子。记忆中,母亲这天要发面烙烧饼。傍晚,鞭炮声中,她虔诚地献饼、燃香,磕头祈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些烧饼,母亲总会留着,要让全家人都吃得上,她说:“吃灶王爷的干粮,不牙痛,有福气!”而母亲走后,小年几乎被我们忽视了。偶尔哪一年,也只是在街上买几个烧饼聊表心意。今年,我们郑重其事,发面做烧饼,诚心过小年。
灶王爷出差,天赐扫房良机,于是便有了“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记得母亲一大早起来,挥舞扫帚,把灶房里的灰尘清扫得干干净净,接着把灶台涂刷一新。如今,做饭不用柴,没了土锅台,小年扫房子的方式也变了。今年,我用钢丝球和吸尘器将厨房无死角清理,儿子把油烟机能拆尽拆,清洗得锃亮如新。我想,若不是过年,怎会如此认真地大扫除呢?
贴春联是为了驱邪避灾、祈福纳吉、辞旧迎新、寄托希望,也是凝聚家庭亲情、展现家庭文化的特殊形式。我不止一次想:如果我们置身苍穹俯瞰神州大地,千家万户喜气盈门,春光满院,春联似火般璀璨耀眼,这人间景象该是何等壮观而美丽啊!今年,春节成为世界非遗,家人都用心备节。闺女买回红纸,精选内容,挥毫泼墨,静心把春联写好;儿子放假带回些许公益性春联;擅长书法的老表送来精心书写的春联。春联“扎堆”,我统筹兼顾,捎回老家、送给朋友,物尽其用。
按照习俗,初五早上吃饺子。初四,我在包饺子时想:饺子是由肉、菜、作料、面皮等若干食材混制而成,这不寓意着包容、理解、和谐、团结、团圆吗?不知不觉中,饺子包完了,馅儿和皮均无剩余,这个结果让我很满足。若以阴阳学说来看,皮属阳,馅儿属阴,顿时,我心有所感:“皮不多,馅儿不少,正好!阳不过,阴不弱,平衡!蛇年大吉!”发到朋友圈,群友纷纷共情点赞。
春节是吉祥的,是庄重的,也是神秘的。儿时的春节情景一幕幕在眼前浮现,父母叮嘱的一条条规矩在耳边回响:除夕放鞭炮是迎接灶王爷回来的,“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嘛;初一绝对不能动剪动针;初一早上头碗饭要敬神灵、敬先人。初一起来,母亲总是手握谷草火把在家里进行全方位驱邪,她飞快地从这屋跑到那屋,口中不停地念着:“燎!燎!”她把火把扔在大门外,又把一根木棍横在门上,说是挡门木,还让我们平时少说话,免得祸从口出。我舅早年脖子上长疙瘩,久治不愈,母亲提个牛笼嘴,去七户人家寻回油炸果子,让舅在初一鸡不叫、狗不咬的时辰,背坐在门槛上吃。神奇的是,后来那疙瘩真的消了。
春节既是相似的,又是发展的。如今,微信红包、视频拜年是过去难以想象的。春节时天寒地冻,过去谁会奢望鲜花,现在,花市里春意盎然,除夕,孩子们买两盆鲜花回来,让寒舍也早早有了春意。当年写春联,父亲总提醒:牛是咱家的宝贝,记得写“槽头兴旺”!如今,铁牛替代耕牛,牛棚早已改作他用。初二,早早走完亲戚,孩子们就驱车向南,去桐城六尺巷领略传统的礼让文化;游宏村时隔空给我分享“慢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的精美楹联;行至皖南感受对上学时语文课本里江南文化的幻想;立于滕王阁前吟诵“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望黄鹤楼上空那“白云千载空悠悠”。
蛇年春节,是一个传统的春节,也是一个现代的春节;蛇年春节,是一个中国的春节,更是一个世界的春节;蛇年春节,我努力着、认真着、快乐着、满足着、幸福着;蛇年春节,是个不平凡的春节——我们寻常人家竟也能为保护、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力量,为世界文化的宏伟大厦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