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登顶泰山是人们一种意念与旨趣。有人希望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有人为了欣赏日出东方的壮美。
杨朔登泰山,天空阴沉但于极顶心却异常晴朗,看到了万里锦绣江山,写出了中华儿女建设祖国“如日之升”的精神风貌。
徐志摩登泰山夜宿玉皇顶,天还暗沉、西方铁青、东方微白,初起揽怀云海,畅想纯焰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线,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李健吾冒雨登泰山,虽没有看到日出奇景,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感觉格外意兴盎然。
姚鼐冒雪登泰山,虽大风扬积雪击面,五更天,坐日观亭,待日出, 何等浪漫。
登泰山半山腰就到了中天门北,又名快活山,俗称“快活三里”。登山至此,忽逢坦途,青山四围,下临绝涧,气爽景幽。一些人爬累了,喜欢在此歇歇脚、看看景。然而,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困难了。多少人的登山之旅就在这“快活三里”戛然而止。人生何尝不是这样?有的小有成就认为人到码头车到站,陶醉过往而不能自拔,再想努力却力不从心了。
想起冯骥才笔下的挑山工,肩挑百十斤的重物,一甩一甩走着“之”字路拾级而上,一步一动一直往前走,别看慢,走长了就跑到游客前边去了。难怪梁启超曾作《无负今日》:“今日之重,譬犹泰山,万仞登临,踊跃跻攀,一寸一进,一步一前,巍哉其势,我为峰巅。”没有人能轻轻松松随随便便就能成功,负重前行,每一步都踩实,小步快走莫停留,登顶泰山就在前方。
初登泰山,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登上扇子崖就“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了吗?非也。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后人概括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山外青山无尽头,无数风光在险峰。如果登上泰山看了日出千万不能满足,还有更多的奇山峻峰等待你去攀登,要继续向前。
正如表演艺术家游本昌所说:“人生就是这样如登山,但人生的目的可不是到达山顶。上一山过一山,山山相连,济公是一个山头,爷叔又是一个山头,当你到达山顶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前面还有一座山在等着你向前,人生的乐趣就在这一山又一山之间,是你努力攀登的过程,是你一路上遇到了不同的风景,这也就是你越来越好的自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事已年年旧,行须日日新。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下一个你更精彩,二○二五,奔赴下一场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