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他妈,小宝他爷和奶奶又来给你们送菜了。”早上七点多,我的回笼觉被门岗刘嫂在楼下的叫喊声惊破。我带着些许不情愿,在妻子的催促下穿衣下楼。
那辆稍显老旧、车身上带着点泥渍的白色老年代步车停在楼下。“咋又来回跑啊!”我口气里带着责备,更多的是心疼。夏秋两季天气不冷,他们跑这一趟权当是散心,可现在是呵口气都能看到白汽的冬天啊!从今年夏天到现在,我已记不清他们在老家和县城的路上往返过多少次了,每次都是送菜。
车里塞得满满当当,白菜、萝卜、花生、红薯,一袋子一袋子地紧挨着。父母在家里就分好了,哪些是我的,哪些是弟弟妹妹的,哪些是堂姐的。
我一边责怪,一边把父母领进家。妻子给父母倒上水,便要忙着去做饭,父母立马阻止:“我们来时已经在家吃过饭了,你们做你们吃的。”我知道,老两口是不想麻烦我们。
老家离县城有四五十里地,父母开着老年代步车得花一个多小时。不用想也知道,父母天不亮就起床了,父亲到菜园里摘菜,母亲在家里做饭,等到父亲把菜拉到家,饭也刚好做好。
我埋怨父母不应该起那么早,有菜我们星期天回家就能拿,跑四五十里地送几兜子菜,连油钱都不够。父母总是嘿嘿一笑说:“咱这是电动车,充电的,不用加油。”说话间,弟弟妹妹都过来了。很显然,父母在路上就给他们打了电话。弟弟妹妹一边倒腾菜,一边喋喋不休地埋怨父母。父母听惯了他们的埋怨,脸上满是笑意。不知道为什么,看着父亲母亲的笑,我却不能像小时候那样开心。
堂姐家离我这里稍远些,我开车带父母一起过去。堂姐和堂姐夫也叮嘱他们今后不要起得这么早,说自己是晚辈,不要老是惦记。母亲是个极懂礼数的人,说道:“你们那么忙还总抽空回去看我们,我们闲,来一次就当是旅游了。”
为了不耽误我们上班,不到八点父母就急匆匆回去了,他们随口的一句话既温暖又让我心疼:“过几天再来给你们送!”看着他们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身影,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他们毕竟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啊!
或许在他们眼里,我们再大也还只是孩子。做父母的,只要还能干得动,就不愿给子女们添麻烦。门岗刘嫂羡慕地说:“你们有父母惦记着,真好啊。”
父母心,父母知,儿女猜不透。我们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们心甘情愿地付出呢?也正是这种一代接着一代的奔波和操劳,才使得亲情和血脉得以凝聚和延续,我们也才能找到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