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的习俗,恐怕自有了家庭的概念便有了吧。我以为这是家庭关系排序的一个重要环节。嫡亲、血亲、旁枝、末节,如同水中涟漪,由里及外,一圈圈地荡漾出去。那么,娘家便是这一层层关系中最靠近核心圈的关系了,所以春节的习俗中,新年伊始的第二天——初二便是回娘家的日子。
对于乡村来说,回娘家是一个欢庆的日子。年近百岁的岳母跟我说,回娘家兴“逗女婿”,尤其是新女婿。不逗不热闹嘛。“逗女婿”把回娘家的欢庆推向新高潮。当年大都是步行回娘家的,离娘家不远嘛,三五里路。路远的,坐驴车,拉架子车,后来还有骑自行车的,孩子坐在前大梁上,媳妇坐在后面。这一天,路上都是穿着新衣赶路的人。礼物嘛,提个篮子或者挑两个篮子。篮子是用柳条编织的,密密实实的,刷了红油漆,里面有炸制好的各种油货——咸食、丸子、麻糖,还有馒头,用毛巾盖在上面遮尘。
我媳妇回娘家,乘坐的是公交车,烦忧的是交通问题。距离不远,离小城三十余公里的路程。可是遇到雨雪天,前后需要花费三四个小时哩。头天晚上,媳妇就不断地唠叨,天晴了,天阴了,要有雨雪了……一早,就催着出门,掂着备下的礼品,急吼吼地赶公交车。新下的雪还没有化,也没有清扫,踏着雪途,一扭一扭的。城郊公交车来了,车头上贴着春联和福字,司机的祈福无处不在。人们挤挤扛扛地上了车,人挤人地站着,心里长出了一口气。人不停地下,也不停地上,公交车扭扭捏捏,车窗外一朵朵的雪花飘过来,时走时停,终于到了。车站下,老岳母或者老岳父已经等候多时了,脚窝都踩出了水。初二回娘家,犹如一次出行的大考。
后来,闺女有了小家庭,也成为回娘家的主体——和我们一同去她姥姥家。回娘家的这一天,不再慌忙地赶早,闺女驾驶着私家车,后备厢里装满了米面粮油和奇珍异果,载上我们在免费高速上一路疾驰,个把小时便到了。闺女与她的姥姥执手问好,问健康,问日子,问幸福,三代女人愉快地嘘寒问暖。她们经历阅历不同,情感的路程却大致相通。
如今,我担纲接待回娘家的闺女一家。初二,早早地我就谋划出一桌子的菜肴。闺女在微信上说,不要准备很多,可是媳妇还在不断地嘀咕加菜,再添个清蒸带鱼吧,红焖小酥肉也可以,虾配芹菜,还有香煎小黄鱼、韭菜墨鱼仔……闺女爱吃猪蹄,这个不能少。还有外孙喜欢的可乐鸡翅呢。餐后一桌麻将,有小外孙的捣乱,打得磕磕绊绊,倒是热热闹闹。
古时距离父母远的女儿们难以“归宁”,就“频寄鱼书达远情”。现在交通的通畅、微信视频的便捷,回娘家不再费时。“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的时代,早已模模糊糊,只剩下了吟唱。无论时代的列车如何疾驰,回娘家的节目都久盛不衰,风雪中年年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