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洛阳比作庄重典雅的汉唐华服,穿城而过的洛浦公园就是锦绣的衣襟,城市阳台恰如衣襟上璀璨的明珠。
家临洛河,常在洛浦公园东段散步。黄昏时,落日变成了神奇的花篮,它溢出的花朵飞满了天空,铺满了河面。绮波荡漾,水天一色。中原明珠塔像一柱剪影,独擎天地,夜幕降临,立刻彩光四溢,旋转变幻,辉映八方,与众桥的盏盏灯火、点点星辰,共同幻化为天上的街市。
中原明珠塔是城市阳台的地标,南临洛水,北接原西工体育场地块,东西融入绵延十几公里的洛浦公园,和流淌着诗情的洛河一起,华丽换装,成为洛阳新的文化休闲区。
两条淡蓝色的步道,从中原明珠塔飘向九都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是面河而立的洛神臂上的彩带吗?飘逸,灵动,悠长,柔软。白蘑菇群似的亭子、贝壳一样的拱门,点缀其中。缓步而行,有着沙滩般的弹性与温柔,一种难以言喻的熨帖从足底升起。
飘带之下,是一串下沉式的运动场,形状各异,五彩辉映。羽毛球,篮球,足球,每一次跳跃、每一次射门,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孩子们在色彩斑斓的游乐设施间穿梭,笑声隐隐。
中原明珠塔两侧的洛浦公园,像蝴蝶舒展开的翅膀,花坛亭台与彩道组成不同的图案。老人们舞彩龙、放风筝,小火车拖着长长的车厢行驶,载着兴高采烈的孩子,留下欢快的儿歌。“洛阳城市阳台”几个大字旁,有可以翻转的双色方块。孩子们通力合作,共同拼着“大中国”等汉字。
城市阳台仿佛一艘游轮,中原明珠塔恰是高耸的桅杆。我站在高翘的甲板上,天高地迥,南山在望。阳光暖如春天,天蓝得让人想飘起来。眼前的洛河,如此宁静,又充盈着律动。西斜的太阳照在河面上,银光粼粼,似乎应和着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跳跃闪烁。一群黑色的骨顶鸡在水面上起起伏伏,仿佛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
恍惚间,游轮飞起来了,越过洛河,越过中国国花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从政坊游园的水木清华,越过洛阳博物馆、定鼎门的厚重沧桑,向伊阙和龙门石窟飞去,耳边传来洪大的乐音……
“您好,能帮我们照张合影吗?”转过头,三个汉服高髻美女正看着我。
当然行。左拍右拍,远拍近拍。是从南方来的大学生,放假了,结伴来向往已久的洛阳。游了天堂明堂,又来到央视刚报道过的城市阳台。还要再去龙门石窟、各种博物馆。她们说,来到洛阳,就像走进梦境一样,有种似幻非幻的眩晕感。
有工人还在中原明珠塔底的“莲花瓣上”忙活。我知道,等城市阳台完全建好,会有电梯直上200多米的塔顶,可以鸟瞰嵩岳北邙、伊洛瀍涧。也知道,这里,将会有咖啡厅、书房、展厅、饭店,成为“融合水与城,辉映古和今”的地方。
一个家不能没有阳台。它像空中的吊篮,可伸手摘月俯瞰大地,可检视春来秋往的风光。那图画,四季不同,时时更新。它是人心灵的栖息地。
一个城市也不能没有阳台。它让快节奏的脚步变得从容,感受家乡的发展与包容,心胸也因此开阔而沉静。
阳台的视角流通是双向的。室内人可看到外界,外界的人,也可以通过这个阳台猜到这家人、这个城市的品质与个性。
城市阳台入口处,有一座闹中取静的城市书房。路边的报栏里,张贴着《洛阳日报》。啊,日报副刊为《洛浦》,晚报为《三彩风》,还有文学期刊《牡丹》。“洛浦”轻拂“三彩风”,书香缭绕“牡丹”红。星罗棋布的城市书房,有格调品味的文学园地,不也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空间、文化阳台吗?
走过青岛临海的城市阳台,看过杭州钱塘江边的城市阳台,漫步过上海黄浦江边的外滩。它们豪华富丽,高楼林立,是西装革履的精英人士。洛阳和它们不同,饱读诗书,古典端庄,是低调含蓄又落落大方的闺秀模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忽然想起了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阳台》里的几句话:
好了。不用驾起帆船驶向仙境,我就坚守在我的阳台上好了。这是我的豪华包厢,这个环形露天剧场,我的圣卡罗大剧院。布景如此神奇——幻想也足够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