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描写月亮的诗文浩如烟海。
作者或思乡,或怀旧,或寄远,或抒怀,通过似芽新月、如瓢半月或一轮满月,寄兴遣怀。那些复杂敏感的内心感受,融入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拨动了无数读者敏感的心弦,激起他们心底的涟漪,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
以月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同样数不胜数。
从人们耳熟能详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十五的月亮》《弯弯的月亮》,到《但愿人长久》《月亮之歌》《你看你看月亮的脸》等,不胜枚举。人们或以月亮象征爱情,表达对爱人的思念,或以月之圆缺表达对爱情的期待,或以月光的明暗表达对人生际遇的感喟。
欣赏这些流行歌曲,心情就像天上的月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起伏波动。
把月亮饱含的诗意,与优美的音乐紧密相连,是任光等根据粤语乐曲改编的管弦乐《彩云追月》。单看这充满诗意的标题,就很容易把人的思绪带到浩瀚的夜空中,缕缕飘荡的彩云围绕着明月追逐嬉戏,不断地变换色彩和造型。这是一首无声的诗、一曲有韵的歌、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彩云追月》以活泼明快的节奏、清脆明亮的音色、优美抒情的曲调,形象地描绘了云月相逐、相映成趣的意境。纯朴的旋律、舒缓的节奏、活跃的生命气息,表现南国人民悠然自得、从容愉悦的平凡生活,让人钦羡。
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以宁静、隽永的格调,描写了处于热恋中的小伙子对心爱的姑娘的渴望之情。当半个月亮升起在天空,大地被迷蒙的月色笼罩,宇宙间呈现出一种浪漫而神秘的氛围。小伙子悄悄潜伏到心爱的姑娘窗前,期待她能摘下一朵鲜红的玫瑰扔给自己。这盼望已久的爱情信物,让人心怀憧憬。
歌曲中的“半个月亮”,既是时序呈现的自然现象,也是单身男子的人生缺憾,包含着他对另一半的期待:只有两个半月合在一起,人生才能圆满。目前自己这“半个月亮”已经艰难地“爬”了上来,在圣洁的月光照耀下,另外“半个月亮”升起的时间还会长吗?他似乎在用歌声告诉心上人: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赢得美好的未来。
《半个月亮爬上来》歌词委婉含蓄,旋律恬淡优美,曲调平稳,词曲结合完美,相得益彰。无伴奏合唱这种表现形式,增强了音乐的艺术感染力,犹如山涧那泓纯净的清泉,滋润着听众的心灵。
1801年,31岁的贝多芬与第一个恋爱对象——朱丽叶·琪察尔迪相恋,因双方年龄及家庭门第的差距,遭到女方家族的强力阻挠,二人被迫分手。祸不单行的是,贝多芬突然发现自己的听力几乎消失。身心同时遭受如此重大的打击,痛苦可想而知。贝多芬的钢铁硬汉性格就此显现,他用嘴巴衔着木棍,通过键盘传导音乐的力度,以坚强的毅力,写出了《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把对恋人的爱和自身的痛苦倾注其中,并且把作品标注为“幻想曲式的奏鸣曲”。后来,德国诗人和音乐评论家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听了作品的第一乐章后说:它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精明的唱片商依此评论,将《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加上《月光奏鸣曲》的标题广为刊布。
《月光奏鸣曲》不仅是一首优美而动人的钢琴曲,也是一曲深刻而感人的爱情悲歌。它表达了贝多芬对爱人真挚而无奈的爱和与命运顽强抗争、坚强不屈的态度,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在世界音乐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名为《月光曲》的课文,讲述贝多芬在月光下为贫困的兄妹弹奏钢琴的故事,它是后人根据《月光奏鸣曲》的意境虚构的美好想象。这则感人至深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拨动无数人的心弦,恰恰说明了《月光奏鸣曲》的艺术魅力。
一轮圆月,普照寰宇。光线落在不同的人身上,呈现的明暗效果,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