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我从洛阳到汕头,两千公里的路程,仿佛穿越了时光的褶皱。当飞机降落在潮汕机场时,潮湿的海风扑面而来,带着咸腥的气息,与我熟悉的洛阳的干燥空气截然不同。作为一个洛阳人,我习惯了龙门石窟的恢宏、白马寺的庄严,却在这座滨海小城找到了另一种文化共鸣。
漫步在著名历史文化街区——汕头小公园,仿佛走进了一幅岭南风情画。斑驳的骑楼外墙诉说着百年沧桑,雕花的窗棂间透着南国的精致。这里没有洛阳老城的大气磅礴,却有着独特的温婉韵味。转角处,一位阿婆正在煮粿条,腾腾的热气中飘散着虾米的鲜香。我忽然想起洛阳的浆面条,同样是寻常巷陌里的烟火气,却因地域的不同而各具风味。
在小公园的茶座里,我点了一壶凤凰单丛。茶香袅袅中,邻桌的老者用潮汕话讲述着下南洋的故事。那些背井离乡的潮汕人,与洛阳的客家先民何其相似。客家人从中原南迁,潮汕人向海外拓殖,都是为生活所迫的迁徙,都带着故土的记忆远行。我不禁想起去年10月,在洛阳成功举办的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一众客亲发出“回洛阳就像回家了”“洛阳让我找到了回家的感觉”的赞叹……所有的感慨良深,一切的归乡情暖,都源于河洛儿女对打造“客家祖根地”品牌的珍视与努力。洛阳人民与无数客亲携手书写下这段山海相拥、共铸辉煌的佳话,让我对此次汕头之行增加了更多的亲切感。
第二天,我来到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这座形似潮汕民居的建筑,承载着潮汕文化的精髓。展厅里,精美的潮绣让我驻足良久。那些细腻的针脚、繁复的图案,与洛阳的唐三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匠人对美的极致追求。在“潮人下南洋”展厅,一幅幅老照片讲述着潮汕人闯荡南洋的艰辛历程。我想起洛阳的客家先民,他们同样在异乡打拼,却始终保持着中原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坚守,在潮汕人身上也能看到影子。
傍晚,我漫步在海滨长廊。夕阳将海面染成金色,远处渔船点点。海风拂面,带来咸湿的气息。我想起洛阳的洛河,那条孕育了河洛文明的河流。江河与海洋,都是文明的摇篮。潮汕人面向大海,开拓进取;洛阳人依河而居,厚德载物。两种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性格,却又在中华文明的大框架下和谐共存。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走进一家潮汕菜馆,点了一盘蚝烙。金黄酥脆的外皮下,是鲜嫩多汁的蚝肉。这让我想起洛阳的水席。两者同样是就地取材,却因地域的不同而各具特色。饮食文化,往往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性格。潮汕菜的精致讲究,与洛阳菜的厚重朴实,都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瑰宝。
离开汕头的那天,我又去了小公园。晨光中的骑楼显得格外温柔,街边的茶摊已经开张,老人们悠闲地喝着早茶。我忽然明白,文化的魅力不在于它的宏大叙事,而在于这些细微的生活场景。在家乡洛阳,街头巷尾的浆面条摊、牡丹公园里的豫剧票友会,都是文化最生动的注脚。
回望这座滨海小城,我仿佛看到了洛阳的影子。两座城市,一北一南,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文明。潮汕人的开拓精神,客家人的坚韧品格,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汕头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潮汕文化的魅力,更让我对洛阳的客家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或许,这正是旅行的意义——在远方,遇见另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