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济源市的一个小山村。我记忆中的二月二,要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炒玉米花,二是剃头。
二月初二,在这个充满传统韵味的日子里,家家户户炒玉米花的场景是一幅温馨的民俗画卷。
大人让孩子到山坡上弄回红石头风化后形成的沙粒,沙粒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杂质,倒进铁锅里烧热,再倒进玉米粒。随着温度的升高,它们开始在锅里欢快地跳跃、爆裂,瞬间绽放成一朵朵洁白的小花。
炒玉米花是一种传承传统的家庭活动。长辈们熟练地翻炒着玉米粒,孩子们则在一旁好奇地张望着,眼睛里充满了期待。当玉米花炒好,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欢声笑语中充满了对新一年的憧憬。
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里,还有一种民俗,那就是剃头。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偏远山区还没有现在的理发工具,只有剪子和剃头刀。
对于孩子们来说,剃头被称为“剃喜头”,寓意在“龙抬头”的吉时,保佑他们健康成长,未来能够出人头地。对于成年人来说,剃头则意味着辞旧迎新,希望新的一年能够顺顺利利,带来好运。
给小孩子们剃头,那可是一景。大人拿着磨好的剃头刀,先在庇刀布(也有叫荡刀布)上正反庇上几个来回,才开始剃。小一点的孩子由母亲抱着,剃头人一手按住头,一手拿剃头刀,小心翼翼地剃起来。有的在“呼吸门”上留一撮头发;有的在头顶留一撮头发,叫茶壶盖;有的在脑门后留一撮头发,叫藏魂处。在剃头过程中,如果孩子大哭小叫,大的打一巴掌,小的搂在怀里吃奶。
多数孩子,不敢动,也不敢哭,挤着眼,咧着嘴,手在胸前抓住衣襟。还有的孩子,大人一鼓励,说他勇敢,长大能干大事,就乖乖地让剃头。小姑娘也要剃头,剃掉刘海下边的和后脑勺的头发,不知道啥意思,说只有满12岁才能满留头。
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节奏加快,科技日新月异,但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依然被很多家庭保留着。它是一种文化的纽带,将现代人与古老的传统紧密相连。
二月二到了,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回味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那来自祖先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