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临,万物萌发。茶树经过一冬蛰伏,冒出的新芽,新鲜翠绿,色泽诱人。采茶姑娘们成群结队来到茶山,嘴里唱着欢快的山歌,两手不停地上下翻飞,欢快的劳动场面、浪漫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看过电影《刘三姐》的观众,对这段歌曲应该不会陌生:“三月鹧鸪满山游,四月江水到处流,采茶姑娘山上走,茶歌飞上白云头。采茶姐妹上茶山,一层白云一层天,满山茶树亲手种,辛苦换得茶满园。采茶采到茶花开,漫山接岭一片白,蜜蜂忘记回窝去,神仙听歌下凡来。”蓝天、白云、溪水、清风、绿茶、蜜蜂……欣赏着眼前的美景,耳听姑娘们甜美的歌声,那感觉,不是神仙,赛过神仙。
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叶的原产地在中国。同样是生长茶树的南方,信阳的毛尖、杭州的龙井、安溪的铁观音、云南的普洱、安徽的黄山毛峰……因产地、制作工艺不同,香味和汤色各异,采茶姑娘们哼唱的曲调也大不相同。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呀东山西山采茶忙。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插秧插得匀又快呀,采得茶来满山香,你追我赶不怕累呀,敢与老天争春光……”1958年,周大风深入浙江泰顺县体验生活,随后创作的《采茶舞曲》,以越剧音调为素材,用欢快跳跃的曲调,再现了浙江的采茶姑娘边歌边舞的情境,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20世纪70年代经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演唱,一时风靡大江南北。
我的故乡信阳,是著名茶乡。小时候在家干农活,听到的茶歌甚多,至今还记得《采茶十二月》中描写的三月:“三月里来三月三,茶叶长的蓬蓬尖,茶叶摘下像银针,泡到碗里绿茵茵,茶山今年好收成。”《摘茶歌》开头唱道:“清早起来冷清清,手提花篮进茶村,摘茶来启程。左手摘茶茶四两,右手摘茶茶半斤,两手不均匀。”印象最深的是《采茶调》:“春风一吹茶叶尖,姐妹们采茶上茶山,采哟采哟采头茶,采得春光装满篮。送给我的红军哥哟心里多喜欢,妹子心里似蜜甜……”一群心灵手巧的姑娘,沐浴着明媚的春光,在风景如画的茶山上采摘新茶,目的是献给当红军的哥哥。老区人民对红军的拥护和爱戴,通过这首歌表达得很充分。
采茶还要讲究时效,“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有人作过统计,一斤雨前信阳毛尖,最少需要56000颗芽头。一次摘一个芽头,一泡5克的茶就需要采摘大约600次。一个茶农,头戴草帽,腰系水壶,从清早起弯着腰,在潮湿的茶园里干到摸黑,能摘到二斤茶叶,就是很不错的成绩。茶商坐在茶园收购到茶叶后,连夜送茶场去加工,经过筛选、杀青、风选、生锅、手工抓条、揉捻、烘焙、复焙等工艺,才能制成一杯可口的香茗。
当您端起一杯信阳毛尖,欣赏它的色泽、赞叹它的口感时,是否知道,这杯鲜茶的品饮,并不像歌里唱的那样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