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吃完了,桶顺手就放在了楼顶。桶挺大,占地方,也不好看。干脆,就种点菜吧。一个葫芦两个瓢,把塑料油桶顺向切成两半,打孔,填土,撒种,浇水。原本就是玩儿,谁曾想,没过多久“瓢”上泛起一层嫩绿,像一个个绿色的岛屿。小白菜,细茎举着两片绿色的小扇;香菜,嫩叶上绣着花边;生菜叶子嫩黄……迎风摇曳,真成了菜园子。
这些绿岛,经阳光照拂,清水滋润,嫩黄转绿,浅绿变深,很快就高耸起来,又像是满载着集装箱的货船,一船船的翠绿,秀色可餐。
这些菜,就一个字——鲜。不久前还在土里种着,如今,已在炒锅里翻滚,这是一种接地气的鲜。不论韭菜还是青菜,或是白菜,除了少许油、盐,啥佐料都不要,轻轻翻炒,保持鲜嫩,装在白瓷盘里,带有淡绿的嫩汁,淡雅好看,清香扑鼻。叨一筷子,细细品尝,原汁原味,单纯朴素,淡淡的,能品出植物本身的清香,感觉像是在咀嚼春天。那个美妙,真是难与君说。再做一个汤,撒下文竹一样的香菜,绿莹莹的,蛋花混合着西红柿的锅里,立马呈现一幅色彩鲜艳的画,香气氤氲。
油桶开出了菜园子,半作蔬菜半作花。有点儿闲工夫,我就上到楼顶,端详端详,浇浇水,听蜜蜂嗡嗡,看蝴蝶翩翩。这“一瓢瓢”的菜,就像一首首淡雅的田园诗,读起来,颇为惬意。
这些菜,家人都当成了艺术品。逢礼拜天,人聚齐了,才搬几“瓢”下来,尝尝鲜;或是,有几“瓢”亭亭玉立,已到了出嫁的年龄,就商量着做点啥饭,把她迎接到餐桌上来。
菜,长在“瓢”里,土薄,拥挤,都长得细胳膊细腿,不如长在地里的茎肥叶厚。但是,那个鲜味儿,一点都不差。《吕氏春秋·本味》中就提到“以味为本,至味为上。”其实蔬菜和人是一样的:虽出身不一样,地位不一样,分工不一样,但各有各的脾气,各有各的秉性,守住新鲜,保持本真,至味为上。
春,嫩了草,绿了树,开了花,让我这半是蔬菜、半是花的菜园子,红了辣椒,绿了青菜,耸起了小葱,迎来了苋菜……春,又像一位抽象派的画家,用“一瓢瓢”红的、绿的、黄的色块,挥洒着自己的写意;随着时间推移,又不停调换色块,书写着自己的畅想曲。
风,轻轻吹,菜,悠悠晃,很惬意。扎根“瓢”中,永远也不会跻身于满汉全席,一展芳容。但那又有什么呢?有春风,有阳光,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固守着自己的本真,作出自己的贡献,享受着一份惬意宁静,不正是苏东坡所说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