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与婆家的弟弟妹妹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却要照顾家庭成员的生活起居,确保家庭正常运转。聪明贤惠的嫂子,往往是弟弟妹妹们的榜样,她会加强兄弟姐妹间的团结,促进家庭和睦。
因为父母早逝,年幼的弟弟由嫂子抚养成人的例子,从古至今都不鲜见。东汉的马援,经嫂子抚养成长为著名的伏波将军;唐朝的韩愈,得力于嫂子的照料,虽经历坎坷,终以伟大的文学成就光耀千秋;民间传说,宋朝的包拯也是由嫂子救护并抚养长大的,因此对这位恩重如山的嫂子尊称为“嫂娘”。
京剧《赤桑镇》,讲的是包拯铡死侄子包勉后,因公事在身,不能回家向嫂嫂吴妙贞“请罪”,便命王朝代为送信。吴氏见信后勃然大怒,责怪包拯不念叔侄情面,并亲自到赤桑镇驿馆兴师问罪。经过包拯晓以大义,许诺为吴氏养老送终后,深明大义的吴氏最终原谅了包拯,并肯定了他不徇私情的行为。包拯对嫂娘的唱词:“见嫂娘只哭得泪如雨降,纵然是铁面人也要心伤。劝嫂娘息雷霆你从宽着想,劝嫂娘休流泪你免悲伤,养老送终弟承当,百年之后,弟就是带孝的儿郎!今日事望嫂娘将弟宽放,我还要去陈州赈济灾荒……”包拯对嫂子的敬重和孝顺,为官的刚正和仁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豫南民歌《十爱嫂》,以一个纯情少年的眼光,用清泉般清澈的曲调,表达了对嫂子的喜爱:“一爱我的嫂呐一爱哟一,我爱那个我嫂她没呀年纪,嫂呐哎嗨哟,年纪那个不大十呀六七。”在小伙子的心目中,嫂子仿佛是冻龄女神,永远处在青春花季,年龄定格在如花初绽的年代。接着,分别从浓密如墨的头发、弯如彩虹的眉毛、天生丽质的容颜、糯米银牙、薄嘴唇、尖似莲藕的手指、绣着美丽图案的罗裙、修长丰满的身材等方面,对嫂子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和赞美,犹如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尽显豫南女子的风韵,在大别山地区广为流传。
1991年,电视连续剧《赵尚志》在央视播出,片尾主题曲《嫂子颂》那悲怆委婉、沧桑厚重的旋律,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瞬间穿透了我的胸腔,听得人热血暗涌,同时也让我记住歌手李娜的名字:“嫂子,嫂子借你一双小手,捧一把黑土,先把鬼子埋掉。嫂子,嫂子借你一对大脚,踩一溜山道,再把我们送好。嫂子,嫂子借你一副身板,挡一挡太阳,我们好打胜仗。憨憨的嫂子,亲亲的嫂子,我们用鲜血供奉你……”在一部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电视剧中,主题歌唱的竟然是嫂子,初听感觉不伦不类,听懂后才知道其深刻的含义:东北人把老嫂比母,嫂子实际上分担母亲的职责;结合剧情,“嫂子”一词又有象征意义,借指我国东北的黑土地。《嫂子颂》,其实是一种对全民族奋起共同抗日的呼唤,对国人团结一心驱逐侵略势力争取国家富强的深沉呐喊。
面对这些深明大义的嫂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亮出高亢的嗓音,为她高歌一曲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