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在老城,就像住在一幅古色古香历史悠远的画卷里:小院古槐蔽日,户外青石铺路;对门文博城,古玉字画青铜器;左边丽景门,雄关屹立,气势恢宏;右边是鼓楼,夕阳残照,岁月沧桑。外地朋友都说我就是那画中人。
在他们眼里,我是画中人。其实,那些外地的游客,才是真正的画中人。你看丽景门的瓮城里,幌子迎风,商铺林立,龙旗招展,红灯高挂,他们一个个身着汉服,游览,购物,拍照。你再看商铺里,试的试,穿的穿,对着镜子扭腰摆头,喜眉笑眼找感觉。有一对大概是新婚,男的还戴个礼帽,两边插着红翎子,眼睛笑成一条缝,正对着手机视频呢。你看到这场景,都不知道今夕是何年。
牵着瓮城的是西大街,仿古建筑,青石板路,褐红色木窗,青砖黛瓦,商铺林立,幌子满目;古玩字画,酒肆茶舍,地方小吃,文房四宝……游客从瓮城出来,有的散入店铺,有的观看街景。青青的石板路上,人流汇成一条彩色的河,缓缓流淌。有白皮肤蓝眼珠的,有身着民族服装的,还有非洲朋友,一身黝黑,举着两大团棉花糖,像两个白色气球,露着一口白牙,天真地哈哈大笑。如果你是第一次到这儿,肯定会四下寻找摄像机,以为这不是在拍电影,就是在拍电视剧。
过去十字街,便是东大街,这里是戏装、道具、琴行、乐器、篆刻、装裱等特色一条街。走在泛着幽幽青光的石板路上,时常能听到那悠悠的琴声。最妙的是,蒙蒙细雨,似烟似雾,鼓楼隐隐可见,两边仿古建筑木质窗棂露出淡黄的光,似幻似梦,一曲笛声,悠悠飘荡在小街上空,真有一种“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思古幽情。你再看那游人,掏出手机就拍视频,像一步迈进了大唐。
这些年,我这画中人,不仅要给外地朋友做导游,还有朋友的朋友,每年牡丹文化节,必来打卡。不仅看、游、玩,还得吃;吃,还得是正宗特色的:牡丹燕菜、牡丹饼、浆面条、兔子头、垛子肉、不翻汤……穿街走巷,一路找,一路看,像在时光隧道里游览。
一位北京的朋友说,看着老城这一条条胡同,能品出一种沉静的文化气:寻常巷陌,古树成荫,大门两侧,花草点缀,人口密集,安详静谧;一边是文庙,一边是文峰塔;徜徉其中,人不由得就静了下来,思绪,却飞扬起来,让人产生许多联想,甚至能想起那首《雨巷》。
你来旅游,也是我眼中的风景;到了洛阳,大家都是画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