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生日已过,我已经整整五十四岁了。回顾过往,我惊奇地发现,“二十七”竟然是我在农村生活和到县城工作的分界岭,从咿呀学语到组建家庭,从少不更事到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我们村在周边村里算是大村,初中小学都有,学校的规模还不小,我的学业就是在我们村完成的。高中是在我们镇上读的,之后便在外面四处闯荡。我在学生时期懵懵懂懂爱上了文学,虽然没有让我的学业有所成,但这一爱好的积累和沉淀竟在打工中派上了用场。我在北京的几家报刊上发表了文章,尽管是一些“火柴盒”“豆腐块”,但心里逐渐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我从北京回来,参加县里的招工考试,被教育部门录用,在村里一所初中代课,闲暇之余写一些文章。心里一直有个梦,梦里面全是文学和新闻。
梦做久了真的会成真。1996年春,洛阳日报社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在家人的支持下我到报社学习,文学素养和新闻写作能力迅速提升,不断有小短文在《洛阳日报》上刊发。我在《洛阳日报》上发表文字的消息引起了镇党委的重视,把我从教育上借调到镇里专职搞通讯报道。短短八个月时间,我便在《洛阳日报》上发表了几十篇新闻稿件,有一篇还上了《洛阳日报·星期天刊》的头版头条。第二年一开春,县委新闻中心竟把我从镇里“挖”到县里工作。
那年我恰好二十七岁。也正是那一年,我开启了在县委宣传部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历程,也开启了我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的春天。
从1997年4月到县委新闻中心工作到今年已经整整二十七年了,从报社的通讯员,到融媒体的总编辑,再到网信部门,我算是把传统媒体、新媒体干了个遍。二十七年下来,纵向来看,发表了不少作品,印了几本作品集子,但横向与周边的同行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值得庆幸的是,我还没有把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丢掉,仍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县里的正能量宣传采访、写稿,为伊川发展“鼓与呼”。
五十四岁,两个二十七年,一大半的人生献给了新闻宣传事业。今年的中国记者节当天,单位的好几个同事还郑重其事地祝我“节日快乐”,弄得我一脸愣怔。想想很是惭愧,写稿三十三年,专职干新闻宣传二十多年,竟然连一个记者证都没有,却也跟正规媒体的记者一样过了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
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有朝一日不在岗位上了,吃饭的本领不能丢,我要再干上二十七年,抒写新时代,也抒写自己文学和新闻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