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飒飒,秋叶飘飘。站在家门口大街上的梧桐树下,我赞赏秋叶悠然落下的美丽身姿,艳羡秋叶悄然着地的淡定状态,不经意间,几片秋叶温柔地滑过我的额头,这不就是金秋里人与自然的约会吗?
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我与秋叶的感情一波三折。幼时,我觉得秋叶是温暖且美好的——
曾记得,我们一群小伙伴将厚厚的树叶拢在一个避风处,再拾些硬柴,便生火烤红薯——红红的火焰,驱走了身上缺衣少穿的寒冷,炙烤出红薯的香气。我们将热气腾腾的红薯扒出来,吃在嘴里,暖在心中。
曾记得,冬日里,父亲经常从山坡上、沟坳里扛回大包大包的树叶铺垫在那湿冷的牛圈里,几头大黄牛迫不及待地把重重的身子安卧在暖和、柔软、舒适的树叶上,来卸掉耕耘的满身疲乏。
然而,当我离开家乡,工作生活中没有了秋叶,曾有相当长的一段岁月,竟把秋叶与哀伤、凄凉和消极联系起来,那是书本中“何谓愁,秋心也”的解释,那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观察自然变化的一个视角使然。
直到几年前我开始晨练时触景生情,才又认真关注和审视起秋叶来。
那是一个深秋,星期天的清晨,一位清洁工和一名十多岁的少年,正满头大汗地清运那厚厚的树叶,看样子,少年应该是她的孙子。他们祖孙那认真劳动的姿态,俨然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是秋叶,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间的真情、温暖和幸福。
虽然过去好多年了,这个场景却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不时牵动着我与秋叶的情丝。
其实,秋叶是自然而单纯的,我曾多次涉足深山老林,每每踏行其间,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和享受,脚下那无人知道、无人关照、不知积存了多少个春秋冬夏而软如棉花的秋叶,悄无声息地化成了优质肥料,涵养着充足的水分,哺育滋润着一株株树木参天齐云,才使得我们人类有了生存繁衍的座座青山和片片绿洲。
平平淡淡、顺其自然、无怨无悔的秋叶,为何被人们染上各种各样的感情色彩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佳句,是饱经沧桑、颠沛流离、壮志未酬的杜甫,触景生情,心中涌现出的深切感慨;
“落叶归根”,是多少漂泊异乡的游子,望着那飘零的落叶,油然而生思念亲人、思念故土的殷殷之情;
而杜牧之所以吟咏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暖色诗句,是因为他有着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却是泰戈尔用秋叶来形容生命结束,是一种人生升华和自然回归。
看来,人们对秋叶感受甚异,虽有“境由心生,物由心转”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与人们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你看——
在宜阳滨河南路,有一片树林,每到秋季,叶子火红,绵延数里,看景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一到此时,交警不得不过来维持秩序,而三三两两的人儿,面带微笑,喜气洋洋,摆出各种造型,尽情地拍照打卡,源源不断地将美景传到天南地北。置身其中,除了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欢乐幸福,哪还有一丁点消极气氛呢?
地处深山的花果山,满山遍野的黄栌材树,一过中秋,火红的树叶就像一块一夜织成的巨大红绸,把座座峰峦盖得严严实实。每年红叶染山时节,寂静的大山里,游人如织,热闹欢腾,红叶下,丛林间,歌声伴着笑声在山谷荡漾,欣赏着如诗如画的景色,用刘禹锡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来形容当时的心情,是最贴切不过了。
白马寺的姊妹寺——宜阳灵山寺内有两棵千年银杏树,年年总被喜欢秋叶的人们“盯”着,当满树青叶变黄,他们就第一时间拍照外宣;当一树金叶铺地,他们再不失时机地捕捉稍纵即逝的美景。这金叶,哪有半点“愁”的味道?这金叶,可以说是从时光隧道穿越而来,让人感受到岁月不老和生命坚强。
当下,城市向着宜居宜业的目标健康发展。秋季,城市中的每条道路旁、每座公园里,五颜六色的秋叶层层叠叠,美如画卷,人们徜徉其间,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这两年,古都洛阳调整城市管理办法,缓扫一些道路上的落叶来留住秋色,不就是为了让市民更充分地享受秋天美景来提升幸福指数吗?
初冬,一场夜雨洗刷掉枝头的些许秋叶,雨过天晴,曾在夏秋季节一直被浓荫覆盖的大地,突然间,被从稀疏的枝叶间穿过来的灿烂阳光照耀着,温暖着。瞬间,我似乎明白了树叶短暂的生命意义——生,撑起片片绿伞,遮挡炎炎烈日,让人们在树荫下避暑纳凉;死,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迅速彻底地为阳光让路,让阳光驱散冬日里的严寒和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