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年味儿,从来都是红红火火,热气腾腾。走在洛城的大街小巷,一副副红彤彤的春联,书写着家家的欢天喜地;一张张大大的红福字,彰显着户户的美好憧憬;一树树挂着的红灯笼,点燃欣欣向荣的日子。望着那缀满枝头的一树斑斓,儿时元宵节那温暖的灯影,在我的眼前不停地晃动……
在那个物资还不丰富的年代,家家户户对春节却从不含糊。过大年不仅有滋有味,还有声有色。
在我的温馨记忆里,从腊月廿三开始,村子里就热闹喜庆了起来。生产队组织人力整理街巷,美化环境。一条条花红柳绿的彩色标语横跨在街巷上空,伴着家家户户的袅袅炊烟,已有零零星星的鞭炮声急不可耐地响起,到处都弥漫着煎炒烹炸的浓香……浓浓的年味儿,一直绵延到正月十五。
“明月今宵第一圆。”当新春的第一轮圆月挂上树梢时,我和小伙伴们便迫不及待地提着各自心爱的灯笼,欢欢喜喜地走出家门,在大街小巷穿梭。那五颜六色、样式各异的灯笼,连成一条条喜庆的长龙,把过节的热闹气氛推向高潮。
父亲能写会画,是村里公认的纸扎高手,每年都会变着花样给我制作灯笼。元宵节晚上,小伙伴们聚集在一起,比比谁的灯笼亮、样式美。父亲制作的灯笼,结构精巧、明亮美观,每走到一处,都会引来大人、小孩羡慕的眼神。
那是一个农历鸡年,元宵节还未到,大哥早早就从城里给我买了一个折叠式公鸡灯笼。公鸡的嘴里叨着一条胖嘟嘟的芝麻虫,看上去十分抢眼。合上灯笼后,鸡肚子圆鼓鼓、壮墩墩的,头顶红冠,身披彩羽,栩栩如生。父亲把灯笼拿到手里,上下左右端详一番后,不紧不慢地说:“整体看上去不错,等十四晚上试灯时点上蜡烛看看再说吧。”说完,他放下灯笼就去忙别的了。
正月十四傍晚,父亲坐到小方桌旁,拿起公鸡灯笼,装上蜡烛并点亮,高高举起,缓缓转动。灯笼散发出温暖而又柔和的光晕,映照着父亲慈祥而敏锐的眼神。只见父亲不停变换着角度,前看后看、远看近看,看罢,胸有成竹地说,要把公鸡嘴里的芝麻虫剪掉!我虽不解其意,还是把剪子递到父亲手上,仰脸屏气,看着父亲的一举一动。只见他左手持灯,右手使剪,随着嚓嚓的声响,虫被剪掉,公鸡锐利的嘴巴显露了出来。尔后,父亲又对鸡冠进行了细微修改,一气呵成……
公鸡灯重新点亮后,公鸡回归了本真,嘴里没有了虫,显得铁喙锋利、目光炯炯,鸡冠也更加逼真,浑身上下神气十足,活灵活现。全家人都说公鸡比原来更好看了,也更精神了。父亲说,公鸡是“五德之禽”,把虫子剪掉,既温文尔雅,又气宇轩昂,这样才能体现出它身上的多种美德!
我兴致勃勃地提着升级版的公鸡灯走出大门。
一年一度的比灯开始了。谁知,走进人群,我发现有几个小伙伴提的也是公鸡灯,只是公鸡嘴里仍叨着芝麻虫,和我的公鸡灯一比,显然少了一股威武神勇的气概。大人们都说我提的公鸡灯更好看。我自豪地把父亲修剪的过程复述了一番,他们赞不绝口。
“天上一轮满,人间万里明。”那个夜晚, 天上的月亮圆圆满满,街上的人们和和美美,孩童们个个开开心心。我依依不舍地回到家里,吃上一碗母亲煮的软糯蜜甜的元宵,暖暖腾腾,一整个春天都是香香甜甜的。
儿时的元宵节,我和小伙伴们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尽情地释放着童真,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那是一段令人无比怀念却又一去不复返的纯真岁月!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对父亲“剪虫”这一简单举动中蕴含的深刻寓意,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他在提醒我们,只有果断摆脱物质的诱惑和牵绊,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和超越,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和坚定。
又到元宵月圆时,每逢佳节倍思亲。转眼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儿时那一幕幕温馨畅快的场景遥远而又清晰,父母亲那可掬的笑容,映着元宵节那盏温暖的灯影,永远镌刻在我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