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有力量的,标志之一在于它能够表达浪漫。
读书人的浪漫,是刻在骨子里的,而文字恰好能将这份浪漫展现出来。明明是思念之苦,他们却用“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来表达;明明是随遇而安的洒脱,他们却借“一蓑烟雨任平生”来体现……
蒲松龄老先生的浪漫,在他的《聊斋志异・神女》一文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闽人米生,本是乡下人。有一次酒醉入郡,听到一家高门内笙歌繁响,一问才知原来是在办寿宴。米生醉中雅爱乐之,于是也不问主人是谁,就毫不犹豫地敬献了贺金。别人笑着问他:“这是个不知道官职的侨居者,和你非亲非故,你为何送他礼金?”此时的米生也有所后悔,但既然已经做了,就顺其自然了。
送非亲非故者寿礼,不可否认米生有酒醉的因素,但骨子里的浪漫才是根本原因。为了那一点雅爱之乐,米生头脑一热,就不管不顾了。这是读书人特有的浪漫。
如果把小说中的那点雅爱之乐看作灵感,那灵感乍现之时,读书人可比喝了酒还要兴奋。此时不管是雨大路滑,还是天崩地裂,都无法阻挡他们挥毫泼墨、一气呵成的潇洒。他们的灵感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黑暗的,也有美好的。由灵感而形成的文字,或褒或贬,或批评或赞扬,不可避免会捅一些马蜂窝。心灰意冷时,他们可能会后悔自己多事,但绝挡不住以后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果敢。
故事继续。寿宴后的一天,米生在集市遇到一个姓诸的,邀米生一起去饮酒,老乡鲍庄在座。原来这诸生在那次寿宴上见过米生,对他印象深刻。从诸生这里,米生知道了那寿翁姓傅。
酒后鲍庄夜死于途,米生成了犯罪嫌疑人,被抓进大狱受尽了大刑。虽然一年后官府知其冤而将他释放,但米生家中已是田产荡尽、一无所有了。
为了恢复自己的秀才功名,米生去了郡邑。奔走了一天,一无所获。日将暮,疲惫的他坐在路边休息时,遇到了一位绝代佳人。佳人不仅停车关心地询问他,还将髻上珠花赠他,以充其见官通融之资。后来,佳人再次赠送米生白金二百,资助他科举。
这种浪漫最为读书人所乐道。
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励志名言变成现实故事的最佳版本,就是红颜知己配对穷书生。特别是久困科举而不得第的读书人,他们特别希望能得到佳人的帮助和青睐。当然,这佳人最好有两种:一是真正的红颜知己,一是识别人才、提拔他们的统治者。在读书人的心中,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乃人生最大幸福。
《聊斋志异》的故事情节总是跌宕起伏。顺着前面思路,米生高中,迎娶佳人便是常规走向。但蒲松龄笔锋一转,傅公子出现,与前文呼应起来。原来傅翁罹难,米生先祖门人现为巡抚,傅公子央求米生到巡抚处求个人情,进而引出赠珠花之佳人,原来也是傅翁之女。到此,傅翁的身份被揭开,他乃南岳都司理,也就是南岳的土地爷,因得罪了地官,要启奏天官,需要人官印信方能豁免。经过一番千辛万苦的奔波,终于得到巡抚印信,救了傅翁,傅翁把自己的女儿也嫁与了米生。
佳人配才子,读书人的浪漫至此完美“呈现”!
为了坐实其真,结尾还用了个浪漫手法:米生八十而终,神女貌如处子,召集木匠做了一口大棺,与米生共入同葬,至今传为“大材冢”。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读书人的浪漫,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