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月老是睡不踏实,一到半夜四点就准时醒来。我从没内耗的毛病,也很注意养生,为什么会失眠呢?我把有可能导致失眠的原因,一一写出来又一一排除。和失眠勾肩搭背的还有健忘,腿沉。以前过目不忘,如今扭脸儿就忘。以前每天走三万步跟玩儿似的,现在一万步都要分几次才能完成。
我意识到这不是病了,是老了。
五十五岁,人生已走了大半,透支的身体如陈年旧屋,内部配件早已不堪重负,必须要停下来好好维修一下。
长长一串“维修单”摆在桌上。
第一步清。五年前,我手机通讯录里只有七个人,如今增加了八倍,清除人际交往带来的消耗,是我一直想做直到现在才敢做的事。还有结婚时穿的衣服,女儿的小肚兜,原想留个纪念,可每到节假日都在忙着迎接新的纪念,也未扔掉老的纪念,所有纪念到头记的都是烦恼,而非怀念。
第二步是改。改掉爱吃甜食的毛病,听老妈的话每天至少要吃够十种不同营养的食物。改掉手不离机的毛病,多看纸质书和电视养生讲座,学习保护精气神,没事勤敲经络,从头顶百会穴一直敲到足底涌泉穴。
前半生拿健康去换钱,后半生又拿钱去买健康。退休金又高了多少不在意了,身体没三高就好;面部骨骼越来越突出不郁闷了,只要腰椎颈椎不突出不钙化就好。
十九岁,我从农村走进城市,一晃三十多年,总觉得自己还满身学生气,匍匐在生活腹地正摩拳擦掌,怎么突然就老了?仿佛刚刚进入妈妈的角色,怎么连姥姥都当上了?
既然老了,就要有老的样子,像妈那样,慢慢走路,不能再慌里慌张像个消防员。慢慢说话,让自己的表达有条理有威严。慢慢处理事情,让小辈觉得天塌下来都不用慌,长辈就是定心丸。
可老去路上,拥有从容和智慧终究不是件容易事。
女儿坐月子,我去照顾了几天,每天都控制不住自己,唠唠叨叨说一堆车轱辘话。焦虑如影随形,总担心宝宝出现意外以致孩子打个喷嚏都如临大敌。
为什么变成这样,后来我想明白了,所有的慌张,都缘于自身知识储备不够,相比其他维修项目,空空如也的大脑是最需要维修的。没有丰富的词汇和深刻的思想,就无法精准表达自己的想法,面对育儿路上各种新问题,更不可能稀里糊涂,当姥姥时突然就清醒过来。
维修过程是艰难的。
我每天对着镜子练习用最少的字,陈述最复杂的事情;每周抽出时间学习育儿知识,从幼儿心理学,到各种保健知识,再到辅食、手工。
读得越多越后怕,啥都不懂竟然能活到现在,竟然敢把一个小生命带到世上来。
一天整理书架,手指落在《浮生六记》上。小心抽出来,拂去蒙尘。年轻时的阅读走马观花,如今再次打开却涌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书里沈三白携着爱妻,赶到临水小轩,那小轩有个奇怪的名字:我取。
不知沈父取名的初衷和寓意,作为一名在官在儒皆有名望的名流,寥寥两字,隐约可见其为人处世的心境和智慧。
这才是老去路上,应有的模样。